• <output id="tnllk"></output>
    1. <tr id="tnllk"><label id="tnllk"><listing id="tnllk"></listing></label></tr>

          110年前,一群熱血青年,辦了臺州第一份報紙

             臺州新聞業是怎樣誕生的?這么久遠的事,要搞清楚真不容易。

             據項士元編纂的《浙江新聞史》記載,1912年夏,《赤霞報》在海門(今臺州市椒江區)創刊,由吳全清、趙見微、蔣雄志、許祥椿、柯則等發起,日出一張,出版兩年余而停。書中這樣評價,“是報為臺屬新聞事業之創始,亦為臨海青年勢力發軔之初步”。

             親愛的讀者,假如您不嫌我絮叨,且聽我說說,臺州第一份報紙,和第一代報人的故事。

          熱血青年

             1911年11月5日,一艘名為“永利”的商輪,自上海駛來,入椒江口,在呼嘯的汽笛聲中,緩緩地向海門碼頭靠岸。

             船上,一面醒目的白旗,隨著海風飄揚,碼頭邊的人們為之側目。人群中,有人意識到:革命勝利了。而更多的人,只感到迷茫。

             這天,海門駐軍統領雷廷瑞率部入臨海,宣布就任臺州軍分府都督。至此,清朝在臺州的統治宣告結束,歷史翻到了新的一頁。

             辛亥革命中,臺州出現了許多仁人志士,如同盟會成員王文慶、張任天,光復會成員楊哲商、陸翰文等。他們當中,有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有一位熱血的青年學生,也投身于革命的浪潮。光復上海時,他加入了滬上學生軍,后來,又轉入杭州學生志愿軍。1912年5月,杭州學生軍解散,他回到了故鄉臨海。這位青年,名叫吳全清。

             1895年,吳全清生于臨海城關一戶商人家庭。他的父母,在城西南開了一家“聚昌”糕餅店,又購置“新永大”輪船,做靈江、椒江之間往來的航運生意。殷實的家境,讓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上世紀初的臺州府城臨海,已有新式學堂的出現。1902年,維新志士朱軿邀周繼瀠等人,在巾山三元宮創辦自任學院,這是近代臺州第一所私立學校,教授天文、算術、歷史、外語等課程,開全臺州風氣之先。1907年,周繼瀠出任三臺中學堂監督(即校長),以新學制改革學堂,在執教過程中,培養出一批有著新思想、新知識的青年——吳全清就出自他的門下。

             目睹了舊王朝的落幕、新政權的誕生,吳全清內心里生發出一種宏愿,身處變局的時代,自己要為社會改良做些什么。

             很快,他與同學趙見微,以及蔣雄志、許祥椿、柯則等人聚在一起,談論時事。他們打小就認識,年齡相仿,且志同道合。在當年,要看新聞只能買外地的報紙,如上海的《申報》,寧波的《德甬商報》等,都在臺州有代售點。也不知是誰先起的頭,說,臺州需要一份本地報紙。眾人合計,那我們就辦一份吧。

             初生牛犢就是這樣,說干就干,天不怕地不怕。

          《赤霞報》的誕生

             浙江新聞事業的萌芽,起于晚清。1854年,《中外新報》在寧波創刊,這是近代浙江最早的中文報刊。從這一年算起,至清朝覆滅,57年間,浙江境內的報社多在杭州、寧波、紹興三地。新聞記者,也大都來自杭州和紹興。

             1912年,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這一年,浙東一帶的報社,“忽如春雷起蟄,踵接飚興”。杭州的《漢民日報》(邵飄萍擔任主筆)、紹興的《越鐸日報》(魯迅擔任名譽總編輯)、嘉興的《禾報》等,一時間“群雄”并起。

             臺州的吳全清等人,也醞釀著報紙的創辦。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個問題:一,辦報地點在哪里?二,設備如何解決?

             在臺州府城臨海辦報,是個合理的選擇。作為臺州的行政中心,臨海文化底蘊深厚,理應會有更多人讀報。但經過討論,大伙一致認為,海門是更理想的辦報地點。

             海門地處椒江入?,是個典型的港口城鎮。1877年,甌海關在海門設立分關,當地進入開埠時代,并逐漸發展為臺州的商貿中心,時有“小上!钡拿雷u。據《海門鎮志稿》記載,“臺州海門商輪,自前清光緒二十二年倡辦,風氣忽開,十余年來,輪舶倍增。往來滬上、四明、甌埠者絡繹不絕,在臺爭人力爭利權,固煞費苦心;觀今日海門埠頭及市面,日新月異,商務之興隆,有如潮涌”。

             繁榮的工商業、便利的交通、頭腦活絡的新市民群體,在這樣的地方辦報,準受歡迎。

          民國時期的海門

             發行報紙,還需要印刷設備。而當時整個臺州,鉛印機器僅有一臺,為海門耶穌教會擁有。吳全清等人向英國傳教士韓永泉(John A. Anderson)商借,韓起初不肯,但懾于辛亥革命聲勢,同意以大洋三千元出讓。

             三千大洋,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他們旋即與恩師周繼瀠商量。周此時已任國會眾議院議員,他得知后,慷慨自捐百元,并出面請臺州富商黃崇威等人資助,終于把鉛印設備買了下來。

             1912年7月16日,在海門道頭(即碼頭),臺州歷史上第一張報紙《赤霞報》發刊了。報名取自東晉孫綽的《游天臺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赤城,指天臺赤城山,又指代臺州。赤霞,有朝氣蓬勃的意蘊。作為主要發起人的吳全清和趙見微,年僅17歲。

             17歲,在今天看來,是個高中生的年紀。在那個年代,未及弱冠,卻勇立潮頭、激揚文字者并不罕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創始人馬敘倫16歲去上海辦報,著名報人成舍我15歲即當記者。學生辦報,也是當時一股潮流。

             創報立社,有人送來賀詩。一位叫陳彩霞的女士,寫了一首《海門〈赤霞報〉創刊,賦此志賀》:

             莫道椒江處海隅,諸君直筆董狐如。

             古今多少沉淪事,都仗琳瑯尺幅書。

          辦報以立言

             《赤霞報》為日報形式,日出對開一大張,共四版,有社論、電文、譯電、地方要聞、時評、文苑、雜俎等欄目,頗具大報之規模。

             臨海城內,有一位叫黃沅的鄉紳,愛看報紙,關心時事。此前,他訂閱《申報》16年,每一周都要去趟海門取報紙。自1912年8月起,他改訂《赤霞報》,全年定價四元五角,每日有人送上門,可謂方便。

             11月18日,報紙照常送來。這一天的頭版,刊登了一則藥品廣告和一些社團、企業的告白。二版有篇社論,題為《論黃巖宜速振興實業》,署名秀南;接下來是國內、國際新聞,由各報消息拾掖而成;左下角還有一篇時評,題為《翻云覆雨》,署名癡蝶,對腐敗政客們予以辛辣的諷刺。

             三版是地方要聞,即臺州內的臨海、黃巖、寧海、本埠(海門)等地的新聞,另有一些要件刊登,如暫定浙省取締種煙條例等。四版則有副刊的意味,刊登雜文、言論等。其中,有一篇太平縣人沈文露所寫的《逐煙鬼文》,用嬉笑怒罵的文字,談鴉片之害,這恰恰與三版的取締種煙條例相呼應。

          1912年11月18日的《赤霞報》

             晚清以來,臺州是種植鴉片的重災區。道光初年(1821),臺州開始種植鴉片,到光緒初年(1875)已是全國出名的鴉片種植地。因為鴉片有銷路,利潤高,老百姓不愿再種糧食,“田家春熟,概種罌粟,豆麥則十居一二”。當地成年男子中,吸食鴉片者眾多。

             吳全清等人希望通過辦報,啟迪民智,促進社會發展。在浙江省嚴厲禁煙的背景下,《赤霞報》刊發新聞、撰寫評論、刊登雜文,以告知市民鴉片之害,并勸誡人莫種植、莫吸食。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黃沅對《赤霞報》的提倡很贊同,他在日記中寫道:“使黃色諸君悉均從此斷癮,全臺有癮者而此戒之,臺民自此脫離黑籍之苦,其功何可言歟?”

             《赤霞報》還是一份富有革命性的報紙,它宣傳辛亥革命思想,紀念革命烈士。有據可查的是,該報刊載過楊哲商、王卓烈士的遺稿。這些年輕的辦報者們不看權勢者的臉色說話,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敢于秉筆直書,宣達民意,其言論日益為社會所重視。

             《赤霞報》的讀者中,有老派的知識分子,有新式工廠的工人,也有穿梭于城鄉之間的販夫走卒。這份報紙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和風氣,都變得更加開放與多元。

          三起三落

             《赤霞報》發行了兩年余時間,中途因為經營問題,一度不能正常出刊,經理也由柳金山、王輔仁換成了郎翰臣、江夢生。1914年,報紙關停,往后幾年,臺州新聞業處于停滯狀態。

             幾位年輕人,各自完成學業,或從事其他工作。吳全清從之江大學預科結業,在杭州教書。趙見微從浙江私立法政學校畢業。蔣雄志因擅長書法和手工藝,在臨海的中小學當教員?聞t去往杭州,任《浙江潮》編輯,他愛好文學,著有《情天恨史》《雷殛案》等通俗小說。

             1917年3月,幾人再次相聚,在海門辦了一份《椒江日報》?聞t任主筆,吳全清與趙見微擔任編輯,許祥椿當經理。他們延續了《赤霞報》的風格,為當地的煙禁大聲疾呼,卻因此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當年7月,臨?h知事汪瑩以“亂黨機關”的名目,奏請浙江督軍楊善德,對《椒江日報》進行封禁。這份報紙僅生存了4個月。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臺州青年的愛國熱情高漲,這一時期,又誕生了兩份報紙——《臺州日報》和《赤城日報》。

             民國《臺州日報》創刊于1920年1月,以“促民智之日進,補官治之不足”為宗旨,許祥椿、蔣雄志等在該報任職,出版約5年而停。

          民國《臺州日報》簡章

             《赤城日報》創刊于1921年6月,為私立回浦高等小學校(今回浦中學)創始人陸翰文所辦,吳全清和趙見微相繼擔任主筆。該報斷斷續續辦到1928年,有副刊《霞光》,刊載新文藝作品,朱自清、鄭振鐸、馮雪峰等均有作品發表。

             1924年,柯則在海門辦了《椒江民報》。這份報紙直到1947年還在出版,是民國期間,臺州存在時間最長的報紙。

             縱觀民國初期的臺州新聞業,如潮起潮落,時而高峰,時而低谷。作為臺州歷史上第一份報紙,《赤霞報》無疑為臺州新聞事業奠定了基礎。其“初出幽谷,新試聲鳴”,給后來者提供了經驗與范本。1917年到1930年間,臺州地區涌現出12種報紙,大多與《赤霞報》及其發起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后來的事

             因為辦報,幾位年輕人的人生軌跡產生了交集。尤其是吳全清與趙見微,在諸多史料、筆記里,這兩個名字常常一同出現。五四運動期間,他倆還組織了愛國新劇團,為群眾演出警世新。ㄋ追Q文明戲)。

             《赤城日報》后,二人分道揚鑣。趙見微步入仕途,1933年至1936年,任天臺縣縣長,1945年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監察委員會常委。1947年,他還擔任了中國佛教會的監事。再往后的軌跡,已不可考。

          趙見微像

             吳全清以教書為生,這是他辦報之余的主要職業。他的妹妹吳先清,曾在他執教的杭州私立美術學校學習繪畫。

             1926年,他加入國民黨,隔年任國民黨定?h黨務指導委員,定居朱家尖(今屬舟山市普陀區)。他開發當地的砂石資源,通過貨船運往上海,所得的資金,興辦了幾所小學。窮人家的孩子來念書,他都免去了學費。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朱家尖這座小島,如世外桃源般平靜。他對做官沒興趣,更愿意在課堂上,與孩子們交流。因為他有學問,島上的人都叫他“吳大先生”。

             說來也奇怪,他是國民黨員,而妹妹吳先清,與弟弟吳全慶、吳全泰,卻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先清還在中央特科從事秘密工作,是一位“紅色女特工”。

          下排右二為吳全清,上排從左至右,為表妹啟云和弟弟吳全泰、吳全吉、吳全源,下排左一是吳全泰的兒子,左二為吳全清表妹夫,左四為弟弟吳全慶。

             長兄如父,吳全清對弟弟妹妹極力保護。1931年,吳先清的丈夫、同在中央特科工作的劉鼎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吳全清不斷疏通關系,與中國日報社的社長康澤等人合力,將劉鼎保釋出來。

             吳全清與國民黨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關系篤密,1937年,他到航空委員會當文書。然而,也就在這一年,蘇聯肅反擴大化,吳先清在莫斯科被捕,流放西伯利亞,不久后含冤去世,年僅34歲。

          前排左二為吳先清

             1945年,吳全清以中校秘書的身份,去臺灣省臺南縣接收日偽資產。1948年,他回到了朱家尖,任當地中心小學的校長。

             1949年冬,弟弟吳全慶作為中共地下聯絡員,在駐沈家門國民黨軍中策反,暴露后被捕。吳全清受株連入獄,次年春獲釋。舟山解放后,他在蘆花鄉等地教書。

             1956年,他支持朱家尖部分農民辦跨村林業合作社,被誤認為破壞合作化,入獄三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曾在國民黨任職的經歷,又勞改三年,可謂吃盡苦頭。

             吳全清有4個子女,其中,二女兒吳立苔,1947年生于臺灣,至今仍生活在朱家尖。據她回憶,有一年,父親帶她坐船回到臨海,拿了一木箱物什,裝著一些老照片、舊報紙。但這個木箱連同里邊的珍貴物件,在“文革”時被人燒毀了。

             “我爸爸很少跟我們聊他以前的事情,只是說,他在國民黨工作時,并未做對不起人民的事!眳橇⑻φf,“爸爸勞改結束時,我在沈家門念書,他穿著件破爛的雨衣來看我。他問我,錢夠不夠花。我說,一個月有8塊錢,夠花。他有45塊錢,是勞改拿的工錢,要給我。我忙說不要,讓他拿回家!

             回家后,吳全清依舊要遭受批斗。漸漸地,他開始神志不清,常用剪刀將一些東西剪壞,家人與他說話,他也不理會。1971年,他在家中病逝,享年76歲。1985年,獲得平反!镀胀涌h志》中,載有他的人物小傳,以紀念他為當地基礎教育做出的貢獻。

             都說,人在即將離開世界之前,會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知吳全清在譫妄之際,是否會想起1912年,他創辦了《赤霞報》,那時他還年輕,風華正茂。

             謹以此文,紀念臺州新聞業初創110周年。

             (漫畫由雷溪繪制,圖片由浙江省檔案館、臨海市博物館、吳立苔、王展羽提供)

             參考文獻:

             《浙江新聞史》/項士元、《海門鎮志稿》/項士元、《堆沙集》/丁伋、《臨?h志》《臨海市教育志》《臺州市椒江區志》《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歷者的心路歷程(1911-1913)》/桑兵、《近代海門開埠與社會變遷》/林蔭、《沈文露〈逐煙鬼文〉嬉笑怒罵斥鴉片之害》/黃曉慧、《清代浙江罌粟種植考述》/劉艷

           

          時間:2022-11-09 來源:臺州新聞客戶端
          作者:臺州市記協供稿(記者 吳世淵) 編輯:劉卓文
          欧美性爱网,未满十八岁禁止入内,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人妻
        1. <output id="tnllk"></output>
          1. <tr id="tnllk"><label id="tnllk"><listing id="tnllk"></listing></label></tr>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