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網絡用語,需多方持續發力
編者按: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網絡語言的表達和使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方面,新的網絡語言讓表達更加豐富多樣;另一方面,不規范的網絡語言對有效傳播和溝通造成影響,而那些低俗化污名化的網絡語言更是污染了網絡環境和語言生態。近期,中國記協網邀請專家圍繞網絡語言亂象撰文分析,為構建健康的網絡生態建言獻策。敬請關注。
互聯網的普及方便了人們的交流,移動社交新媒體和短視頻成為網民意見的集散地和擴音器,與匿名、快速、移動和碎片等網絡傳播的特征相對應,網絡表達出現了情緒化和極化的現象,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了一些低俗化網絡用語,污染了網絡環境。
平臺分化是當下中國輿論場碎片、分化和割裂的具體表征。智能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信息鴻溝,新技術平臺的多元讓個人和網絡社群得以表達各種不同的意見。算法推薦形成網民用戶端“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界面,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單一化并有可能形成“信息繭房”,個體在網絡上獲取的信息具有結構性缺陷。由此,容易造成個體間、個體與整體的信息鴻溝和情感隔閡,在這個背景下,網絡平臺上辱罵攻擊、自我矮化等低俗化用語時有出現。
作為社會思潮的放大器和擴音器,互聯網放大并加速了這種情緒極化現象。溫和、理性的態度觀點因顯得不溫不火,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而極端化言論往往更易在網絡獲得關注。
此外,圈層化、標簽化、派系化的網絡分割思潮,助推了公眾輿論態度極化,部分組織、個人、網絡大V對輿論態度標簽化和挑動派系論戰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這種背景下,每一段時間都可能冒出一些新的網絡用語,這些網絡語言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喜好。年輕人追求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無可厚非,但是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紐帶,“yyds”“絕絕子”等個性化語言的大量使用,不僅可能造成語言交流的障礙 ,更重要的是會傷害母語的規范性和純潔性。傳承中華文化和文字之美,需要持續引導、規范網絡語言文字的使用,構建風清氣正的語言文字環境。
首先,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出臺并細化網絡語言使用規范,語言應以國家標準為準,相關部門發揮主體責任,加強公民的網絡素養和科學素養學習,提高公眾對網絡語言的辨識力和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自覺性。
其次,主流媒體應帶頭規范使用網絡語言。在網絡時代主流媒體應成為規范用語的典范,應以正確的價值觀糾正網絡用語泛娛樂化和過度娛樂化現象;同時新媒體環境下,網民充分使用文字、圖像、表情包、音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交流,主流媒體也要相應地注重用文字、符號、音視頻等與網友互動。進一步發揮動圖、短視頻等新手段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使其用語嚴謹而不失活潑、規范而不失豐富。
第三,各級網絡管理部門和主流網站應積極回應網民需求,在表達上也要防止片面化、極端化。相關部門應經常收集、分析、了解廣大網民的訴求并快速回應,基于區塊鏈、機器人寫作、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和手段,抓取和分析海量民間社交媒體及其跟帖,有的放矢進行互動與引導,相關網絡平臺可從技術上優化機器人寫作程序、算法推薦程序,促進語言文字規范使用,提升網絡正能量。
網絡空間已成為億萬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網上努力構建積極正面的數字語言環境是每一位網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語言文字主要通過紙質媒體向受眾傳播。如今,互聯網越來越成為傳播語言文字的重要介質,語言文字通過不同的介質展現其自身的魅力,網絡語言同樣應該在數字時代展現新面貌新活力,以規范化、正能量的姿態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蘇林森)
作者:蘇林森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