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利:做一個拿著筆桿子奔跑的人
——全省媒體新人增強“四力”新聞業務(寧波)培訓班學習心得
懷著滿滿的期待,迎來了2019年的8月,也迎來了浙江省記協組織的媒體新人“四力”新聞業務培訓班。短短一周時間,像是重回大學課堂,聽業界的老師授課,去實地采風以及小組成員圍坐一起交流學習心得,最后帶著一段難忘的回憶和滿筐的收獲滿載而歸。
幾天的課程,我們不僅學習了有關新聞的基礎知識規范與文本創優,也感受了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變化下記者的作為變化,互聯網時代下的記者,記錄與傳達的方式多樣化,聽浙江日報黃昕老師用圖像來講故事;也不忘對重大主題報道進行創新與路徑探索。保持定力,踐行“四力”,彰顯新聞力,做一名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的全媒體記者。
我聽著各位老師的分享,涌起了一番思緒。手中的筆在紙上記下了密密麻麻的心得。
一個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開班儀式上,省記協副主席俞文明老師為我們傳達了習總書記有關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力”有力概括了對新聞工作者的期望與要求。腳力是走到,精細采訪的能力;眼力是新聞的發現力,見人所未見;腦力是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筆力是準確表達的能力。而“四力”讓我不由自主想起著名記者黃遠生,他曾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彼岢觥八哪苷f”: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不論是“四力”還是“四能”,都能在歷史上千千萬萬個優秀記者身上找到縮影。
如今,為貫徹習總書記“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重要指示精神,記者更是需要在融合的潮流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到融合中不變。
兩個原則:堅守新聞道德與新聞底線
記者被稱為“船頭的瞭望者”與“無冕之王”,肩負著強大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陳青華老師說:記者是一個講故事的職業。如何講好故事,避免將故事變成事故,是需要記者堅守新聞道德與新聞底線的。他分享事例告訴我們,對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文風、不良廣告和新聞侵權等堅決說不。新聞專業理念是這樣講述的:新聞媒介必須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循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作為新聞媒體人,不能觸碰底線也不能觸碰紅線。
三個法寶:內容為王、形式創新、全媒融合
內容為王
我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互聯網時代下,流量似乎成為大家爭先恐后想要獲取的主要目標,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紛紛擠破腦袋占據一席之地,其實還是需要依靠內容。
內容為王的背景下,仍需要做好一個記錄者與觀察者。吳生華教授借助浙江新聞獎與中國新聞獎的作品對新聞創優進行細致講解,從新聞事實的選取、新聞框架的搭設、新聞價值的凸顯以及新聞語句的表達,從新聞標題到新聞背景到新聞意義,做好基本功,是簡單而復雜的,是基礎而關鍵的。
另外,李方存老師所說的重大主題的策劃與報道,也是對內容的重視與創新,是對新聞的更高要求與體現。深入挖掘地域性題材、時刻關注社會熱點題材、深入調查社會問題、深刻反思重大突發事件、點面結合、古今結合,做好每一點無不是“四力”的充分體現。
新聞原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但是錢黎明老師指出新聞需要打動,而不是告知。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用戶生產時期,記者更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生產高質量內容。高質量的資訊,更需要評論。這也是對腦力與筆力更進一步的鍛煉。
形式創新
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構成威脅,是在于其快速傳播與刷新能力。隨著5G時代到來,其傳播與刷新的更迭速度加倍。因此新聞的傳播形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黃昕老師課上用多個案例,讓我們感受了圖像說新聞的魅力。他進入浙報集團數字采編中心,組建數采新媒體設計團隊,創辦了新聞可視化頻道“話圖俠”。他們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國外的大獎,充分說明媒體融合下的新聞需要多樣化、創新型形式。課上,我們只要掃二維碼便可以進入設計界面,“最奇妙的一日游,看砥礪奮進的浙江嘉善”用游船體驗帶你領略新聞動態;“期盼G20,精彩浙江和你一起倒數”帶領讀者在杭州風景中找倒數數字,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有以一個女孩子的口吻朗讀日記的方式,在動畫中展現杭州變化,F場我們感嘆新聞技術的神奇,也佩服新聞團隊的創新與靈動。
我們需要與用戶互動,文字,圖片,視頻或者H5等個,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充分考慮用戶的使用體驗與體驗后評價,是在單純傳播新聞事實之外我們需要去思考與努力的。學會用視覺語言描述現場、圍繞文案與文字進行設計開發、將系列產品放置一個產品中,大角度小切口,多角度多形式,傳播有聲新聞。
全媒融合
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主戰場呼喚主力軍。習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結合老師授課內容,我認為第一,公民與記者要組成“報道搭檔”,公民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小視頻,可以成為記者講述新聞的一個有力素材。去年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引起大家討論,期間輿論導向出現多次偏轉。最終讓所有輿論歸于平靜是一段段現場視頻,記者需要搶新聞,也需要報道好新聞。但僅僅憑借文字,其沖擊力已大大下降。
第二,融合不是簡單形式上的“加”,而是“融為一體,合二為一”。全媒體時代,我們更多需要社交思維,而不是傳播思維。記者需要發現有創意的事,講述有溫度的事。在加工新聞事實中,做到多平臺傳播,多方式傳播,多角度傳播。
第三,全媒體時代催生全媒體記者的誕生。如今到了新聞第一現場,我們不是只靠一支筆,而是手機拍照、相機拍攝,或者直接現場滾動直播。記者已經成為會拍、會寫、會出鏡、會剪輯的“全能人”。這對記者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
結束之時,浙江正好迎來了今年來勢洶洶的臺風“利奇馬”,很多記者都第一時間趕回去,投入“抗臺”報道當中,途中在群里發著“抗臺+1,大家有緣再見!钡男畔,而老師也告訴我們:“今天的回程就是一場‘四力’實踐,首先是腳力,眼力,腦力也很重要,至于筆力,在經歷中慢慢積累成長吧!”
我想記者,不是路邊鼓掌的人,而是帶著筆桿子、如今還要帶上相機盡力向參賽者奔跑而去的記錄和觀察的人兒啊。而期間,懷揣著踐行“四力”的智慧囊,向一個個轉角路口前進。
作者:姚玲利(臺州日報) 編輯:劉卓文